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法治动态

保健品营销乱象:想不上当都难

来源: 中国利川网 时间: 2015-06-03 09:07 点击量: 797

中国利川网 记者 牟联文 通讯员 董玉明

   日前,饱受保健品营销之害的从业人士向记者透露,保健品营销太黑、太坑人,往往价值几元的产品可以买到上百甚至千元,“上了这艘贼船,‘老师们’步步紧逼,想下来可不容易。”

新人起航

   “在这个行业,对以前从事过这类职业的都称‘老师’,一旦专卖店来了一个新的顾客,老师们如获至宝,总是热情招呼,甜言蜜语拉你入伙,无论你是来‘看病’的,还是想来做这行的,他们一定要把你说得心动情动,直到你愿意接受为止。”曾从事保健品营销工作的利川市民王女士说,“当你乐意接受后,老师们就要为你举行‘新人起航’会议,在会上,他们总要事先安排一批业内‘精英’,讲他们的过去,他们的家庭,他们的病痛等等,把一个个说得痛哭流涕,让你感动。其实做这行的大多数都是家庭关系不和或者离婚家庭,真正幸福的家庭是不相信这套的。”

职位晋升

   “进入这行,你就得按照这行的规矩来做,都是采取拉下线的方式发展业务,达到多少业绩就可以上升为某个职位,当然你的营销量越大,你的业绩就越大,职位就随之上升。当然,这种金字塔式层层剥离的营销,也会给我们一些微不足道的工资。可是,一般有头脑的人都不会买这些坑人的产品,我们不得不拉拢我们的亲朋好友来做,为人就怕识破,识破不值半文钱,久而久之,我们就会失去这些亲情友情。在万般无赖之下,我们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积蓄去上职位,得来的昂贵产品能卖出去当然是好事,卖不出去只好放在家里自己‘享用’。如果就此停止,以前的就血本无归,性急之下,又去借高利来上‘级别’,如此恶性循环,不可收场,可是我们对外不得不打肿脸庞充胖子。”保健品从业人员杨女士道出了她心中的苦闷。

学习培训

   曾在保健品从业多年的利川市民牟女士生气地说:“学习培训是苦差事。跳舞、听讲座、谈感受是每天必做的三件事,你得跟着老师们认真做。每天老师讲的都是关于药理病理方面的知识,尤其是对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癌症、不育不孕症等方面讲得特别多,不知道他们是哪里学得的知识,除了吹嘘还是吹嘘,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可笑。尤其是到了双休或者节假日,目的是为了避开政府的监管。他们会组织一些大型的活动,召集很多人聚会,有时也从外地请来‘专家’授课,营造‘一边倒’的氛围逼其就范。通过密集地开长会,让人身心疲惫,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削弱,最容易被影响。另外,会后一定要分享,要先让死忠分子发言,开好头,引导后面的走势。让所有人互相影响,表面上是自由发言,其实绝大部分人就算心理抵触,在那种场合下也会敷衍着说些好话,这样就造成一种所有人都一致赞同的气氛。”

“包医百病”

   “只要听说哪个家里有病人,他们犹如见到财神一样,都会派人或者组织多人前往去给他们‘诊治’,给病人配产品,教病人如何服药。嘱咐病人放心,包括癌症在内,只要服用他们的产品,没有治不了的病。你说可能吗?”业内陈女士质疑。

   据陈女士透露,为了赢得病人信任,组织者会安排病人免费体验,有人给你免费检查,有人给你免费洗面。因为不要钱,有时还发小礼品,吸引了爱贪小便宜的人。其实,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?这是营销的第一步:搜集资源,锁定客户。就在为你免费服务的时候,通过唠叨,他们把客户所有的信息都掌握了,十天半月后,他们会把顾客分为A、B、C、D四类,A是肯定能买的,B是做工作后能买的,C是可买可不买的,D是打死都不买的。前三类顾客就可成为他们的“服务对象”了。为了不露马脚,体验店必须事先和他们沟通好,把顾客病史告诉“专家”。比如,在检测单不显眼的地方作记号,脑血栓代号“N”,心脏病代号“X”。看到记号,“专家”心里就有数了,会说得特别准,让病人觉得遇到了“神医”。然后“专家”开始运用“话术”:“老人家,你家条件好,儿女还孝顺,吃吃试试吧。”就这样一步步诱导,你想不上当都难。

   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再次提醒市民:保健食品是食品,不是药品,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。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,只能延误治疗时间,加重病情。千万不要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,不要盲目购买药品和保健食品,有病建议到正规药店购药,到正规医院治疗。当你在购买保健食品上当受骗时,请拨打“12331”投诉举报电话维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