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要不是他改水沟,我的土地和茶树怎么会遭殃!”张某站在被泥沙掩埋的田地前,情绪激动地指着一片狼藉。
而一旁的李某满脸无奈:“天灾谁都不想,我也不是故意的……”
这起因水沟改道引发的邻里纠纷,在毛坝法庭上演了一场“调解攻防战”。最终,在庭长赵红玲“听诊式”调解下,双方握手言和,一场剑拔弩张的矛盾就此化解。
水沟起纠纷
当事人李某与张某本是同村邻居。2020年,李某为防止土地被淹,使用挖掘机将原来自然形成的水沟改道,导致水流流经张某承包地。
2024年6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裹挟泥沙冲入张某田地,不仅掩埋土地,还导致部分茶树损毁。多次协商无果后,张某愤而诉至法院,要求恢复土地原状并赔偿损失。
调解暖邻心
“远亲不如近邻,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!”赵红玲实地勘察后发现,该案虽小,若简单的“一判了之”,不仅难以彻底解决争议纠纷,还可能激化双方矛盾。她决定从维系邻里关系入手,耐心释法明理。
调解室内,双方各执一词。
“我不是故意给他造成损失的,但乡里乡亲的,我愿意协商解决。”李某率先表态道。
“我的田地被砂石埋住,挖机清理需要费用,种植的茶树也被损毁了,这些损失总得有个说法。”张某道出自身诉求。
“挖机费用我愿意承担一半,但茶树损毁不是由我造成的,这我不认。”
赵红玲抓住双方“求和”的心理,一边安抚张某的情绪,一边劝说李某换位思考。经赵红玲细心调解,双方化干戈为玉帛,李某当场向张某支付300元挖机费用。
“让矛盾纠纷就地化解,让百姓少点烦忧,将法治之光撒向乡村田野。”这是赵红玲的追求。她深知每一件"小案"背后都是群众的切身利益,深刻理解能动履职办好每一件“小案”的意义。这起"水纠纷"的圆满解决,正是"有尺度、有温度、有力量"司法理念的生动体现。